学院简介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学院概况>学院简介

水产与生命学院简介

作者 : 水产与生命学院 时间 : 2020年03月10日

 

【概况】2024年,水产与生命学院有教职工60人,其中专任教师41人,教授9人、副教授1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31人(占比76%),具海外留学或研究工作经历8人,双师型教师6人,博士后经历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8人。教师队伍中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海南省领军人才3人、南海名家1人、南海青年名家2人、海南省青年五四奖章1人,“水产南繁种业创新人才团队”入选海南省“双百”人才团队。学院有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4个本科专业和水产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渔业发展硕士点,在校本科生1137名,研究生23名。


【学科建设】2024年,水产与生命学院水产省级重点特色学科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共引进高层次人才1人,水产一级学科硕士点新增导师4名。同时加强与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崖州湾创新研究院水产南繁中心、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融合发展,在热带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良种培育(水产南繁)、热带海水健康养殖与设施渔业、南海生物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和热带海洋食品保鲜贮运与加工4个研究方向形成特色。目前,学科拥有热带海洋渔业资源利用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海洋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海南省两栖爬行动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包振民院士工作站、海南省海龟救护保育中心等5个科研创新平台。中国海龟保护联盟授予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全国首家“海龟救助优秀单位”荣誉称号。学科加强产教融合发展,与海南晨海水产有限公司共建的“热带海水鱼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企业重点实验室;热带海水鱼种质创新与利用海南省工程研究中心获批立项建设。


【教学工作】2024年,水产与生命学院“细胞工程”、“海洋药物与药理学”被认定为海南省第三批一流本科课程。 2024年,学院开设163门课程,其中实验课程79门(含10门独立实验)。学院领导带头进入课堂听课,并给予任课教师切实建议,促进年轻教师更快成长,学院领导听课总计53节。学院设水产、生物2个系,每个系下设2个教研室,完成系、教研室负责人选聘工作。学院2024届毕业生总计245人,考研升学33名,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3.47%。2024年共安排期末考试90场,补考72场。634人次参加课程补考考试,学院总计632人次报名参加课程重修。2023-2024第2学期开展了学业预警工作,有4名同学因未通过的课程在4门以上(含4门)给予留级处理。纵观学生期末考试课程挂科人数,专业课程少于公共课程。学院对往届学生一对一做了辅导工作,做到离校不离学,今年学院往届生毕业5人,9人获得学位授予资格。2024年,学院,确定了由学院领导、学院主任、班主任、教学秘书共同组成的转专业工作小组,审核转专业申请。学院同意转出学生21人;经面试同意1人转入。2024年与海南晨海水产有限公司续签合作协议,将其继续作为我院实习实践基地之一。应届毕业生情况如下表:

 


【科研工作】2024年,水产与生命学院拥有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海洋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海南省两栖爬行动物研究重点实验室、海南省海龟救护保育中心和包振民院士工作站等5个省部级平台,实验室面积4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3600多万元;同时,拥有“农业农村部热带海水鱼种质创新与利用实验室”、“热带海水鱼种质创新与利用海南省工程研究中心”2个校企共建省部级科研平台以及1个海南陵水石斑鱼科技小院。2024年度全院科研到账经费332.75万元,科研项目立项1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以上项目2项,横向项目5项;共发表科技期刊45篇,其中SCI 13篇,中文期刊32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


【实验室建设】2024年,水产与生命学院实验中心实验室面积3000多平方米,拥有各类实验室25间。以教学科研需求为导向,科学制定全年试剂耗材采购计划,确保物资供应及时。每周精准征集生鲜需求,保障实验动植物样本按时送达。加强仪器设备维护,定制个性化保养方案,定期清洁、校准,全年维修20多次,确保设备稳定运行。在安全管理方面,完善制度体系,专人每周巡查消防、电气、试剂存储等重点区域,隐患即查即改,全年无安全事故。规范废弃物处理,严格按环保要求分类收集化学、生物废弃物,交由专业公司转运,杜绝环境污染。开展固定资产盘点,精准掌握资产情况,为设备更新与调配提供依据,提升资产使用效率。积极推进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报,组建专业团队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设计,着力打造高水平教学平台,提升实验教学质量。配备了先进且齐全的仪器设备,总价值5000万元,其中价值50万以上仪器19台,包括高分辨质谱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全景组织单细胞识别及图像分析系统、高通量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仪、ARTP诱变育种仪、水下高清观测系统、纳流液相色谱仪、元素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荧光定量PCR仪、NGC蛋白纯化系统、显微注射操作系统、水下调制叶绿素荧光仪、高效液相色谱仪、蛋白质双向电泳系统、流式细胞仪等,能充分满足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实验中心现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8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在实验教学方面,中心目前开设实验课程65门,实验项目总数达595个,形成了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课程覆盖多个学科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实验教学环境和丰富的实践机会,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科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建工作】2024年,水产与生命学院党委、各党支部紧密围绕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等活动开展交流研讨、深化个人自学、实践学习等,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扎实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分析案例,真正做到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案中人”点醒“梦中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持续增强纪律观念、夯实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充分筑牢支部建设根基。2024年转正党员21人、发展预备党员26人。党委坚决贯彻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全年召开党委会23次,党政联席会33次,学院党员大会8次,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10期,领导干部读书班6期,全体党员集体学习6次,党员干部上党课4次,谈心谈话88人次;学院纪委书记落实纪委书记每月说纪,学习会8次,纪委专项监督检查工作14次,确保党委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学院党委积极推进党建“双创”和“双带头人”工作建设,学生第一党支部获校级第二批党建双创培育项目并验收,带动了学院其他支部建设发展;在学生思政教育建设方面也取得可喜成绩,1个项目获学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项目立项,1个项目获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项目立项支持,1个项目获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专项科研课题重点项目支持,并根据实际新成立研究生党支部,切实发挥党的领导,用实际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学生工作】2024年,水产与生命学院共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和水产养殖学4个本科专业、1个水产硕士点,共34个行政班级、1137名在校生。4名专职辅导员、17名班主任组成学生工作队伍。学院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活动;组织辅导员参加各项培训,提升工作能力;组织全院师生进行党团知识、法纪法规、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学习。全面发挥党建带团建作用,重视学生干部培养,认真做好团学干部培训。落实五育并举,积极谋划动员广大学生参加文体、科研竞赛,我院学生年度竞赛取得院际杯男子排球第一名、五四青年大合唱二等奖、心理剧展演第三名、健美啦啦操大赛第四名的优异成绩,全面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密切联系水产、旅游企业,做好访企拓岗工作,2024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7.76%;同时协调全院力量,做好考研表彰与服务工作,塑造良好考研氛围。建立健全心理工作站机制,建全危机防范体系,密切联系校心理中心,动员学生导师全员参与心理教育,年内有效化解3起重度心理危机事件,确保了学生的生命安全。学院心育工作站荣获校级年度优秀,站长、副站长荣获优秀心理关爱工作者表彰。2024年共有109人获得专业奖学金,其中,一等奖学金5人、二等奖学金20人、三等奖学金42人、特别奖学金42人。2024年共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92人,获得一等国家助学金102人、二等国家助学金167人、国家励志奖学金27人、海南省优秀贫困大学生奖学金4人。此外,获得国家奖学金2人。


【对外交流】2024年,水产与生命学院与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海南大学等单位联合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研项目。由中国水产学会主办,中国水产学会观赏鱼分会、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等联合承办的中国水产学会观赏鱼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 在陵水黎族自治县顺利举行。学院选派黄海、陈攀等2名教师到海南各市县做好“三区”科技人才服务工作。黄海教授应邀参加第六届海底观测科学大会,并作了主题为“南海刺鲀科鱼类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进展”的报告。学院多个团队积极参与我省增殖放流、生态补偿等项目,为海南的生态保护提供技术支撑。海龟保护团队在全国海龟保护公益活动起到示范带头作用。黄海研究员作为省政协委员,参与省政协“全面推进美丽海南 争创美丽中国先行区”专题会议,作了《加强海洋生态资源保护 助力美丽海南建设》的大会发言。此外,黄海委员参与起草的《关于全面推进美丽海南建设争创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建议案》获省政协八届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建议案得到了冯飞书记、刘小明省长等省领导的重要批示,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相关附件:
学院简介.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