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与生命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2021-03-18).docx

作者 : 水产与生命学院 时间 : 2022年04月14日

 

水产与生命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学院现状

水产与生命学院源于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师范专科学校化生系,已有30多年的办学历史。20188月,为适应学校向海洋类高校转型,加快涉海学科建设,以生物科学、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等优势专业为基础,建置水产与生命学院。两年来,学院快速发展,办学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学校彰显海洋特色的标杆性学院。

学院现有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水产养殖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四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906名。联合培养硕士学位点1个,硕士研究生20名。人才培养方面成果显著,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得省级精品课程3门。学生学科竞赛成绩突出,在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中2019年获“大洋奖”,2020年获得二等奖两项;2019年全国大学生水族箱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全国大学生水产技能大赛中1人获一等奖,5人二等奖;在全国性学科竞赛中获一等奖37人次,二等奖410人次;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大赛中获国家级项目5项、省级项目10项。学院学风优良,学生平均考研录取率逐年提升,2019年达到13%。相关学科专业毕业生初次平均就业率均保持在85%以上。

学院现有教职工55人,其中专任教师38人,教授 11人,副教授16人,具博士学位教师21人。教师队伍中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海南人领军人才3人、海南省青年教学能手1人。“水产南繁种业创新人才团队”入选海南省“双百人才团队储备团队”。教师队伍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团队教学科研能力强,学术科研氛围浓厚,是一支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方面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海洋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海南省两栖爬行动物研究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3个,院士工作站1个,实验室面积4000多平方米,拥有仪器设备3600多万元。近年来在科研方面成绩突出,累计承担了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9项,资助科研经费1110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海南省重大科技项目3项,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近两年教师发表论文88篇,出版专著7部,申请专利30余项。

学院积极拓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领域,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促进学术发展。近年来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山大学、台湾国立海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厦门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知名大学密切开展学术交流、科技合作与人才培养等合作。学院与正大集团、海南海丰养殖发展有限公司、海南晨海水产有限公司、大白鱼鲸·三亚海洋探索世界等多家企业共同构建产学研合作联盟,建立的教学实践实训基地分布海南沿海8个县市,可为本科生的培养开展最有效的实训,加强对学生实践、创新、创业等能力的培养。

(二)发展机遇

南海具有海域辽阔、资源丰富、战略地位突出等特点,是我国重要的安全屏障和贸易通道,是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海洋强国目标的重要支撑。未来,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拓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空间,由近海走向深远海,重心在南海。拓展海洋经济增量、释放海洋资源潜力的关键在南海开发。海南授权管辖南海,承担着南海资源开发服务保障基地这一战略定位,提升海洋科技水平、开发南海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的潜力巨大。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是重大国家战略。把海南打造成为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是中央在海南建立自由贸易港的战略目标,也是海南自由贸易港的重大战略任务。十四五时期,以加强与东南亚国家交流合作为重点打造重要开放门户,促进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并叠加RCEP协定签署等重大利好,不仅将给海南带来大量的物流、人流,而且将大大拓展海南经济腹地,为推动海南海洋科技经济开放合作提供新的空间;一系列中央涉海支持政策与一批国家级重大项目和工程的实施,也为明显提升海南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与全球海洋资源要素配置能力,提供了良好条件和重要支撑。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作为全国唯一的一所以热带海洋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肩负着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和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担。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现有的所有学科中,水产学和生物学是能挑起这份重担的标杆性学科之一。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定位

(一)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海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海南省统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以及“海南省第七次党代会报告中关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的决定”的文件精神,秉承“明德·博学·励志·笃行”的校训,坚持“聚人才,强内涵,兴特色,精管理,提质量,求创新,重应用”的办学思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立德树人,立足海南、服务南海、面向东盟,围绕海南现代产业发展的需求,不断优化师资队伍,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增强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本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整体谋划、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十四五期间学院各项工作的开展。

学院紧紧抓住“热带”、“海洋”、“生物资源”的特色,以南海植物、动物、微生物为资源,探究和解析生命现象,挖掘具有重要价值的种质资源和物质成分,最终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学院将着力加强两支队伍建设,逐步稳定发展重点方向科研团队,建设课程负责人负责制的课程教学体系。以培养创新创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本学科建设成为我国热带海洋水产学和生物学学科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

(二)目标定位

1. 总体目标

大力优化学科结构,不断凝练学科特色,形成各学科方向相互支撑、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特色明显的学科布局,水产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强化以海洋生物学为特色的生物学一级学科建设;加大领军人才引进和青年教师培养力度,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学缘丰富的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省部级学科专业平台,集聚高端人才,形成创新团队;面向世界科学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围绕水产和生命科学前沿科学和产业需求开展研发,培育一批具有较高国内影响力的成果;切实加强一流本科教育,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为指导,构建国内一流的水产学和生物学人才培养体系本科,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形成1-2个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力的特色本科专业,获得若干标志性教学成果,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获得水产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农业(渔业)专业硕士学位的授予权并招收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培养数量和质量全面提升。基础应用研究稳步发展,取得若干标志性科技成果,服务地方能力大幅提升,科研经费快速增长。国际合作交流和国际化办学能力得到提升。成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2.办学定位

1)类型定位:具有鲜明热带海洋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2)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根本,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办学理念,培育具有明显热带海洋特色的学科方向,打造国内高水平学科。

3)特色定位:以热带海洋生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南海热带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领域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3.主要发展指标

1)形成3-5个特色明显的学科方向;

2)引进和培养《海南自由贸易港高层次人才分类标准(2020)》C类以上人才5-10名;

3)获批国家级项目6项以上,其中国家重大科技计划1-2项;

4)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实现突破;

5)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6)获批省部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0项;

7)新增省部级及以上创新团队2-3个;

8)新增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2-3个;

9)获得省部以上科研奖励2-3项。

三、发展任务与战略

(一)人才强院战略

坚持人才是事业发展第一要素的理念,强化高层次人才对于学科专业建设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实施人才发展工程,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大幅提高具有博士学位师资总量。

1、不断加强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的引进力度,从国内外著名高校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4-5名。

2、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引育并举,实施优秀中青年教师和优秀博士后提升计划,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积极参与国、内外访学研修,引进和培养学术骨干20-30名。

3、围绕国家重大专项、学科重点研究方向,整合人员与资源,按学科方向组建创新团队4-5个,培育和打造国家级和省级创新研究团队2-3个。

4、完善教学梯队结构,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组建遗传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5、积极探索验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和管理模式,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技术过硬的实验工程技术队伍。建立有序的团队协作模式和合理的资源、业绩分配机制,提高团队创新活力。

(二)特色学科提升战略

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是海南十二大重点产业之一,水产养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也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优先发展的产业之一。水产与生命学院肩负着学校水产学科、生物学科两个一级学科,以及海洋生物学二级学科的建设任务,学科特色和水平将决定学院的办学特色和能力。十四五期间学院将面向南海、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瞄准国际前沿,有效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有效对接区域科技重点、有效对接企业科技需求,发挥区位优势,进一步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彰显学科特色,以学科专业平台建设为基础,团队建设为抓手,科学研究为载体,人才培养为核心,促进学科发展。

1、凝练学科方向,凸显“热带海洋”特色。水产学、生物学学科将充分依托南海独特的环境和资源优势,围绕生命起源与演化、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遗传基础等前沿科学问题,以及南繁育种、海洋牧场、深远海生物资源开发等产业发展需要,开展相关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十四五期间,水产学科将围绕全产业链的技术需求重点布局4个学科方向:水产种质与育种、水产苗种繁育、水产养殖技术与工程、水产动物医学。生物学科将围绕南海典型生物的发育、遗传、进化等生命过程,以及海洋生物适应高压、高温等极端环境机制等基础生物学问题开展研究,重点布局4个学科方向:生化与分子生物学、遗传与功能组学、微生物与合成生物学、生物海洋学。同时,基于各学科方向获取的海量生物学信息数据为基础,开展大数据挖掘与应用研究,建设生物大数据与计算生物学学科方向。从而形成一个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各二级学科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结构合理的学科架构。

2、加强科学研究,聚焦重大项目。围绕海洋强国国家战略和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点方向,结合学科优势和特色,凝练“十四五”重大科学问题,筹划、编制“十四五”重大项目,以重大科学问题和项目为纽带,与国内外领域内专家开展深度研发合作,实施高位嫁接,实现重大项目突破,主持或参与国家级项目10项以上,其中国家重大科技计划1-2项;省部级以上奖励2-3项,助推水产学和生物学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

3、强化学科平台,支撑学科发展。持续提升“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省两栖爬行动物研究重点实验室”、“海南省渔业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包振民院士工作站等省部级创新平台的研发能力和水平。为服务产业发展,推进成果和技术转化,申请设立“海南省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工程研究中心”。积极参与崖州湾国家种业实验室、国家海洋实验室南海分中心建设。预期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2个。

在条件建设方面,将重点建设全尺度高分辨率生物影像、高通量遗传分型、高通量表型数据获取分析、高性能计算等方面的能力,以及海洋生物培育养殖设施等基础平台。进一步完善院系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及其共享机制,借助网上预约系统,提高仪器设备的共享度和管理效率。加快资源整合,加快平台、基地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促进科研能力提高,有效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

(三)一流本科战略

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围绕一流本科建设目标,坚持以“三全育人”思想为指导,面向南海、面向自贸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革新育人理念,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核心,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原则。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结构;更新、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基础课程建设,选修课程比重;增加交叉学科、特色优势课程设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

以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凝练专业培养目标。构建水产和生命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实施特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能胜任“热带水产”和“南海海洋生物资源”研发和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以知识模块为经线,强化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以高素质师资队伍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按照专业课程分别组建课程群教学团队,确定团队带头人,开展课堂教学研讨班,提升教学团队整体教学质量。

以实践环节为纬线,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进一步优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完善校内外实验实践教学设施设备条件,对知识和技能结构进行整体分析和设计,融会贯通课程实验、科研实践、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使大学生在实际科研活动中增长才干,实现知识的创新提升,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4、实施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探索“三全育人”实现途径。充分发挥教师的教书育人职责,使专业教师更加关注大学生的专业思想、文化学习、社会实践等各个教育环节,引导大学生更好地成人成才,让学生在接受个性化的学业指导中有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以专业文化建设为依托,着力培养科学素养。专业文化的形成与专业情感的培养密不可分,通过学术交流、学术社团、学术论坛等多种形态构建专业浓厚的学术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术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具体举措:

1)特色专业培育工程 加强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建设,新增水生动物医学专业,对标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要求,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力争新培育12个省级特色(重点)专业、省级一流专业,促进学院专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程 建立科学指导、分类培养、自主选择的培养机制,构建结构合理、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更新人才培养观念,统筹学科、专业、师资、课程、教材、基地等人才培养要素,逐步构建符合教学研究型学院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3)精品(一流)课程建设工程 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课程主讲教师,申报35门反映水产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学科水平的校级精品(一流)课程;申报2门左右省级精品(一流)课程,并争取实现国家级精品(一流)课程的突破。

4)教学名师培育工程 完善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度、助教制度和教学督导制度,促进中青年教师成长;选派教学骨干赴境内外参加课程教学能力培训和交流;以科研项目、教改课题、精品课程和特色专业建设为载体,通过校级师德标兵、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以及教学质量优秀奖的评选,加快培育省级以上教学名师。

5)优秀教学成果培育工程 通过竞争方式培育和建设精品课程、特色专业、特色教材编写和各级教研教改课题,鼓励并资助教师及管理人员开展教学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院、系通过定期召开培训会、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总结凝练教学改革的经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培育1-2项以上省级优秀教学成果。

(四)研究生质量提升战略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健全“三全育人”机制

1)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配齐建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探索依托导师和科研团队配备兼职辅导员。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服务。

2)发挥导师言传身教作用,激励导师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要了解掌握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要率先垂范,以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格魅力影响和鼓舞研究生:要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风,严格要求学生遵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

3)提高研究生党建工作水平,强化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创新研究生党组织设置方式,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对接高层次人才需求,优化规模结构。

1)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坚持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数量与质量相统一,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培养能力相匹配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节奏,招生培养内容考虑国家需求、地区特色、培养条件、培养质量等因素。

2)适应社会需求变化,加快课程结构调整。建立基础课程、应用课程、交叉课程分类发展新机制,不断优化专业课程结构。

3、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招生培养模式

1)深化导师招生名额分配制度改革,健全供需调节机制。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研究生招生名额分配机制。导师招生计划向主持重大科研平台重大科技任务、重大工程项目、关键学科领域等领域倾斜。在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中,严把质量关、积极支持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探索建立导师管理正面负面清单制度,对师德师风、研究生招生命题、研究生复试、开题、实验进展指导、论文盲评等研究生培养环节,加强管理。

2)深化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优化初试科目和内容,强化复试考核,综合评价考生考试成绩、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一贯学业表现等,择优录取。研究探索招收优秀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硕士学位的办法。

3)完善科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加强系统科研训练,以团队、平台、项目支撑高质量研究生培养,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

4)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大力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着力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队伍建设。推动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通过设立研究生工作站、校企研发中心等措施,吸引研究生和导师参与研发项目。

5)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结合自由贸易港发展需要,完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审批机制,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创新教学方式,突出创新能力培养。规范核心课程设置,打造精品示范课程,编写遴选优秀教材,推动优质资源共享。将课程教材质量作为学位点合格评估、学科发展水平教师绩效考核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鼓励办好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和研究生学术论坛。

6)加强关键环节质量监控,完善分流选择机制。加强培养关键环节质量监控,完善研究生资格考试、中期考核和年度考核制度。加大分流力度,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分流。畅通分流选择渠道。完善研究生学业相关申诉救济机制,加强研究生合法权益保护。

7)深化开放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吸引优秀学生来华攻读硕士学位,完善来华留学生招生、培养等管理体系,保障学位授予质量。积极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建立研究生双向交流机制,支持双方互授联授学位。支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设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推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4、全面从严加强管理,提升培养质量

1)完善质量控制和保证制度,抓住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评阅和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落实全过程管理责任,细化强化导师、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权责,杜绝学位“注水”。探索建立学位论文评阅意见公开等制度,合理制定与学位授予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破除“唯论文”倾向。加强教学质量督导,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2)强化导师岗位管理,全面落实育人职责。严格导师选聘标准,加强导师团队建设,明确导师权责,规范导师指导行为,支持导师严格学业管理,将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指导精力投入等纳入导师评价考核体系。加强兼职导师校外导师的选聘、考核和培训工作。

3)加强学风建设,严惩学术不端行为。完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将科学精神、学术诚信、学术(职业)规范和伦理道徳作为导师培训和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把论文写作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抓住研究生培养关键环节,健全学术不端行为预防和处置机制,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

4)完善质量评价机制,破除“五唯”评价方式。聚焦人才培养成效、科研创新质量、社会服务贡献等核心要素,健全分类多维的质量评价体系,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测,探索开展毕业研究生职业发展调查。

5)加强外部质量监督,严格规范管理。统筹运用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质量专项检查、学位论文抽检等手段,强化对培养制度及其执行的评价诊断。严格规范培养档案管理。推动建立优秀学位论文示范制度。扩大学位论文抽检比例,提升抽检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对无法保证质量的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撤销学位授权。

(五)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战略

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紧跟学科前沿,全面提升科学研究能力。以学科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为行动指南,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力发展水产南繁育种、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热带海洋生态保护等主要研究方向,构建多组学联合、大数据与计算生物学等研究手段和平台。坚持以高质量代表性成果为导向的激励和晋升机制,提升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

1、强化学科(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建立以学术为主导的学科建设项目竞争机制,将学科建设经费真正落实到学科的各个主要建设方向上,调动学科(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予和保障创新团队更多的经费使用自主权、人才引进决策权、对外合作交流权,营造有利于创新团队发展的相对宽松的环境,增强团队创新活力。加强团队建设的宏观指导和监督管理,实施绩效评估,建立优胜劣汰、合理进出的团队建设动态管理机制。

2、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优化科研条件。进行科研团队组织模式的创新,做强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热带渔业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海南省两栖爬行动物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重点研发平台,在方向凝练、人才引进、仪器购置平台建设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新增省部重点实验室1-2个。

3、与国内顶尖水产与生物学研究机构合作申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基地和人才专项的培育计划,提升自身的科研实力,逐渐扩大水产学、海洋生物学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

4)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吸引海外高水平人才到学院工作。每年选派教师到世界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进行国际科技合作15人次以上。以全国水产南繁种业发展论坛等学术活动为平台,促进学术交流常态化,形成活跃的学术交流氛围。

(六)对外合作战略

以海洋强国国家战略,海南自贸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和自身研发优势,瞄准水产南繁、海洋牧场、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等产业关键核心问题,加强全方位的合作与良性互动,促进协同创新。

1、加强校地合作。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通过院企合作,科研团队对接,形成产学研合作联盟。加强与地方主管部门联系,为地方政府提供智力支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2、加强校际合作。充分利用海南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依托我院重要科研平台,积极开展与国内高校的水产、生命等学科的合作,拓展发展空间,加快提升学科水平。通过人才联合培养、导师互聘、学生互访、实验室(基地)开放、科研信息互动,联合申报科研课题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3、加强国际合作。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多元化的国际合作研究与交流,有计划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到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和大学进修访学,逐步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准;引进海外学者来校做兼职教授。加强与海外高校的合作交流,拓宽学生出国(境)学习、深造和交流的渠道,推动人才培养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设立国际教育项目 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提供的国际合作交流机会,与“一带一路”沿线高校建立创新联盟,共同构建国际化、先进性的课程体系。

5、加强科普教育。每年定期面向社会、中小学举办“公众科学开放日”活动,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安全、转基因、干细胞等生物学科普活动,在澄清科学事实、普及科学知识等社会服务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七)文化引领战略

发掘学院办学优良传统,构筑学院办学理念,并融入制度设计、政策安排、教育管理过程中,引导师生价值认同与行为取向,引领师生专业发展、个人成长,实现对教育、教学、管理的全方位指引。

1、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学院将结合水产学科、生物学科办学定位和特色,以海洋强国战略、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为己任,从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历史传统中汲取学院文化建设的养分和灵感,积极开展学院文化建设大讨论,凝聚共识形成院训,不断增强学院办学凝聚力,营造唯真求实的学术氛围、和谐奋进的工作氛围、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从事业发展实际需要出发,系统梳理现有制度,制定、修订相关文件,消除与上位规章制度不一致的情形,形成一套符合学院学科专业发展的规章制度体系,确保学院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交流等工作有章可循。加强制度文化宣传,提高师生制度文化意识,增强执行制度、按规章办事的自觉性。

3、加强行为文化建设

教育全院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定理想信念,严格对照教育部“红七条”等要求,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履行教师岗位职责。要求管理人员爱岗敬业,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时刻保持与时俱进。倡导学生勤勉学习、修德修学、全面发展。学院建立教职工荣休制度,形成慰问离退休教师,关心生病、生育教职工的惯例。从不同主体、不同渠道营造尊师爱生、融治和谐的行为文化。

4、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完善党员之家、教工之家的布置设施,积极建设楼宇文化、墙面文化等,充分利用电梯、楼道、会议室、办公室等场地文化建设,加强学院网站、公众号、微信群、QQ群、微博等新媒体文化阵地建设,加强讲座论坛、宣传橱窗、培训手册等思想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党建文化、学院文化。充分利用海南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组织师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革命文化教育。

5、加强学院形象识别系统建设

凝练塑造院徽、院训等学院形象标识,建设推广学院品牌形象,设计体现学院生物学、水产学学科专业特色的文创用品,推广健康中国各类以学院冠名的师生文化品牌活动。重视学院形象宣传,及时报道学院事业发展成就和先进人物与典型事迹。

(八)党的领导与建设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4·13”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发挥党在学院事业发展中的核心领导作用。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组织建设

全面贯彻落实《中共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委员会关于创建“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实施方案》(热带大党20215号)和《中共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委员会关于创建“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工作方案》(热带大党20216号)的工作目标要求,学院党委做到“五个到位”,基层党支部达到“七个有力”,争创“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党建工作标杆支部”,培育“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推进“党建+”模式,融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各领域,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有机结合,逐渐形成学院党委和各支部亮点与特色。加强教师党支部之间、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之间、学生党支部之间的交流融合,以科研、教学、实践、社会服务等为切合点,按照学校党委组织部设定的主题,共同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增强全院党员凝聚力,在思想建设、学术研究等方面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2、充分发挥党委会、党政联席会的作用

进一步贯彻《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修订)》、《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二级单位党组织委员会议事规则》,落实党对学院事业发展的全面领导。“三重一大”等关系学院师生切身利益、学院发展重大决策的议题,坚持群众路线,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取得学院大多数师生的理解与认同,维护学院政治稳定。坚持民主集中制,党政负责人做出决策前,应当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生物学科、水产学科、四个本科专业、两个硕士学位点等综合发展考虑,党建与行政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学院发展合力。

3、持续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不断巩固主题教育成果,以民主生活会整改问题清单为抓手,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自觉开展自查自纠,对于发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及时纳入整改清单。建立学院党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建立党委及其委员、党支部及其支委、普通师生党员的党性原则、初心使命教育常态化制度,发挥好党支部战斗堡垒、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坚持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学生班级、联系学生党支部的制度,坚持实地调研、个别谈话制度,开展师生民意调研,了解师生思想动态、对学院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帮助解决师生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4、加强支部书记、支委、普通党员教育培训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组织开展党支部书记、支部班子成员和党员轮训。组织所辖党支部书记及其班子成员的学习培训,组织一次集中培训,每学年学习培训时间不少于56学时。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开展党支部集中学习,每月组织党员开展1次以上学习,形成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4.13”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精神的长效机制。开展入党发展对象培训,确保每名发展对象在发展入党前集中培训不少于3天(或不少于24学时)。每学年组织开展2期学生入党发展对象培训班。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党建云平台开展学习培训,督促党员培养每日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的自觉性,每名党员每年学习培训不少于32学时。

5、加强“党建带团建”

学院党委制定的工作计划及具体工作安排中,要体现党组织对共青团工作的指导和关心,每学期要专题讨论共青团工作。院党委书记、副书记对新时期共青团工作进行指导,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帮助解决困难,保证院共青团工作能够顺利、扎实、有效地完成。做好党员与团支部对接工作。加大优秀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力度,做到“早选苗,选好苗,早育苗”,及时了解优秀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工作、学习情况,帮助他们加深对党的认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6、进一步深化“三全育人”工作

以“十大育人”体系为抓手,全员动员,全员参与,充分发挥全院师生的主体作用;梳理学院各项工作内在的育人元素与育人逻辑,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育人工作全过程。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党政联席会“三全育人”专题工作会议,认真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落实课程思政要求,积极探索专业思政的有效路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始终坚持教师德育首位标准,坚持课堂政治纪律是第一纪律的要求,强化课程思政功能。

7、做好党员发展与管理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发展党员“十六字”总要求,牢固树立政治标准是首要标准的理念,从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等方面严格把关,通过民主测评、个别谈话、问卷调査、函询等方式对发展对象进行全面政治考察,重点加强入党动机考察,充分把握发展对象的思想政治实际情况,加强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建立动态管理机制,防止“带病入党”。注重在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

8、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确保学院安全稳定

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加强舆情管控和舆论引导,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建设,进一步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在教师引进、课程建设、教材选用、学术活动等重大问题上把好政治关。建立舆情监控机制,加强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弘扬、引导、形成优良院风、教风、学风。密切关注网络论坛、QQ群、微信群中的有关信息,及时掌握师生的思想动态,化解问题矛盾。全面掌握学校有关突发事件的处理规定,增强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处置能力,专题研究学院安全稳定工作,党政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切实保障学院安全稳定。

9、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校党委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清查党风廉政建设风险点,建立健全自上而下、逐级监督的廉政建设机制,将党风廉政建设与各类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对于发现的廉政隐患,及时研究处理。加强学院党委成员之间、领导干部之间的谈心谈话,相互提醒,相互监督,确保学院风清气正。

四、组织与实施

(一)体制保障

学科建设实行院长负责制,分四个学科方向进行建设,由每个方向负责人实施具体建设,建立学科学术治理体系。

(二)制度保障

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全面提升学院建设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院学术委员会在学科专业建设等重大事项决策中的作用,注重发挥教授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在学科专业发展等事务中的咨询決策作用。建立并完善以绩效为中心的考核评价机制和资源分配机制。

(三)资源保障

拓宽学科专业建设资金筹措渠道,一方面积极争取学校、海南省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支持和财政资金资助,同时不断加强与水产渔业、生物技术、生物医药、生态环境保护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深度合作,广纳社会资源,为学院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水产与生命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主要量化指标

主要指标

现状

目标

规模层次

本科生总人数

906

1000

研究生总人数

其中博士研究生(合作培养)

10

450

20

学科平台

硕士学位授权点(个)

其中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个)

    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个)

0

0

0

2-3

1

2

省级重点学科(个)

一级学科

1

1-2

二级学科

2

-

省(部)级重点研发平台

重点实验室

3

3

工程研究中心

0

1

实验室面积 m2

3000

6000

仪器设备总值(万元)

3000

5000

校内试验基地(m2

2000

3000

校外试验基地(m2

0

10000

 

 

 

 

 

专任教师总数(含实验技术人员)

45

80

专任教师博士学位比例(%

54%

70%以上

专任教师职称比例(正高:副高:中级:初级)

26:39:28:7

25:35:35:5

研究生导师人数

8

60

具海外留学或研究工作经历(三个月以上)教师比例(%

2%

20%以上

双师型教师比例

20%

25%以上

博士后经历教师比例

2%

5%

高层次人才(《海南自由贸易港高层次人才分类标准(2020)》D类以上)

国家级

2

4-5

省部级

2

6-7

在站博士后(人)

0

8-10

柔性引进双聘院士、国内外著名学者(人)

1

3-4

新增省级及以上层次科研教学创新团队(个)

1

2-3

 

 

 

 

教学成果

国家级及省级教学成果(项)

1

2-3

国家级及省级一流专业(个)

0

2-3

国家级及省级一流(精品课程)(门)

3

6-7

国家级及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0

1

国家级及省级教学团队或名师

3

4-5

教学研究

省级教学研究课题(项)

3

10

核心期刊教学研究论文(篇)

10

30

出版教材(部)

0

4-5

培养质量

国家及省级科技竞赛(人次)

10

20

本科生初次就业率

85%

90%

本科生考研录取率

12.6%

25%

在校学术发表论文/SCI收录(篇)

116/12

180/40

省级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篇)

0

3-4

承担课题

国家级(项)

0

6

省部级(项)

19

30

地市级(项)

10

15

横向(项)

15

20

可支配科研经费(万元)

1100

3000

科技奖励

国家级(项)

0

0-1

省部级(项)

0

1-2

市厅级(项)

0

2-3

专利

申请(项)

30

40

授权(项)

5

20

论文专著

三大索引收录论文(篇)

其中中科院一区、二区(篇)

20

2

50

10

学报级论文(篇)

20

30

科研专著

7

15

主办(承担)学术会议(次)

3

5-6

产业科技培训(次)

0

3-4

学术活动(人次/年)

10

50

邀请国外专家来访(人次)

1

10

赴国外访问交流(人次)

1

5

招收国际留学生(人)

0

6-8

思想政治建设

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次/年);

8

12

师生政治理论培训、学习(次/年);

2

6

校园文体活动(次/年)

12

18

组织机构建设

示范党委;标杆党支部支部建设(个)

0

6

党委委员配备(个)

3

5

研究生教师党支部、研究生党支部(个)

0

3

发展党员(个/年)

18

35

制度建设

党员教育、学习、管理制度(个)

3

6

落实党内组织生活制度(个)

4

8

作风纪律建设

师德师风学习(次/年)

2

4

党风廉政警示(次/年)

2

4

反腐败警示、学习(次/年)

1

4

           

 

相关附件: